心云驛站
标题: 【三秦游记】从一个传说到一座庙宇 [打印本页]
作者: 风城雪茄 时间: 2013-2-28 16:23
标题: 【三秦游记】从一个传说到一座庙宇
本帖最后由 秦风汉月 于 2013-2-28 17:30 编辑
[attach]927[/attach]
从一个传说到一座庙宇
————大理观音塘游绪
文图/风城雪茄
“妙香古国第一寺”的金字匾题在秋日的斜阳下格外醒目,从滇西风城下关沿滇藏公路徒步北上6公里路,微感疲乏的时候,就看到了大理有名的佛教古刹之一———观音塘巍峨的雄姿。
观音塘整个建筑严谨有致,殿宇巍峨;院内树木繁茂,花草斗艳;阁内香烟缭绕,木鱼声声。这里不仅是香客云集之所,也是文人墨客游历之地。古来大理就是崇尚佛教的国度,历史和庙宇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比肩,一些庙宇靠功德箱就足以保证驻寺僧人衣食无忧。观音塘在大理颇负盛名,如今修葺一新,变得颇有些气势恢宏了。
步入殿堂,有人焚香祈愿,有人往来穿行,我在庭院间止步了。这里是一处格外幽静的放生殿,在池水之上修建了清一色大理石砌成的阁楼,上面当然是佛堂,几株古树掩映下,显得肃然庄严。阁楼脚的设计颇具匠心,石拱桥层层叠叠,被放生的大群色彩斑斓的鱼儿穿梭游弋,数朵莲花散落水面,在斑驳的光焰下,与石刻的青褐、池水的深幽、鱼儿的明艳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国画写意。
观音塘原名大石庵,或者说它的前身是大石庵,起源于一个在大理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————
在很早以前,大理边境有一股叫沙贼的土匪。这伙强盗对大理城觊觎已久,只因大理城池坚固、山川险峻,一直不敢轻易入侵。他们终于集结了几千人,蜂拥般地向大理扑来,距大理城10里,天色已黄昏,他们修整集结,准备等到天黑后攻城。
正在这时,山坡上缓缓地走下一个老妇人,背着一个偌大的包裹。沙贼们拦住她问这问那,想打听城里的情况。老妇很不高兴地说:“大哥,你莫要拉我问长问短的,等我把石头歇下再说。”
这时,沙贼们才猛然意识到老妇人背的竟是一块巨大的石头。说着,老妇人把石头放下,只听轰的一声巨响,地都震动了几下,沙贼们惊呆了。
大头目清醒过来,问:“老大妈!你咋背得起这么大的石头啊!”
老妇人说:“啊!这算什么,我老了,背不起了,我儿子背的比这大得多呢!”
大头目吓得暗直哆嗦,连连问:“大理人都是这般大的力气吗?”
老妇人回答:“没这点力气,咋能把从前的十万唐兵打得落花流水呢?”
贼兵们听得清清楚楚,他们都面面相觑,显出失望和恐惧的神色。
这时,老妇人说:“时候不早了,我明天再来背算了。”说着,拄着木杖一步步地走了。
这群沙贼就这样消失了。大理城南的十里桥,却从此留下了老妇人背来的大石头。有人说,谁有这么大的力气,还不是观音老母背的。于是,在大石头上建立了一座大理石亭阁,阁后建立了庄严雄伟的庙宇,供奉观音菩萨。这就是现在的“大石庵”的来历,也叫“观音塘”。
196l年,郭沫若先生大理之行到此,写诗道:
老母负巨石,曾阻敌兵侵;
此必农家女,断非观世音。
是的,这位背负巨石的老妇,就是白族妇女的形象。
一个传说留下一座庙宇,这在多民族的中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。我由衷感喟的是,大理白族人自古以来不尚武,大唐天宝年间,10万唐兵来犯,被白族人聚歼在西洱河,白族人不仅不仇视外敌,还为战死的唐兵修建了万人塚(今下关天宝公园),专门为唐将李密修建了将军庙(今下关将军洞)供奉至今。把一个传说和一件史籍连接起来,可以看出,白族人民爱好和平,亲善生灵,即使面对强敌,也不愿以暴制暴,而是希望以不战屈人之兵。苍山洱海,孕育了大理人,也铸就了大理人与世无争、乐居家园的特质和秉性。
[attach]928[/attach]
作者: 风城雪茄 时间: 2013-2-28 16:27
凑个兴致,有空到大理的朋友,不妨实地观光一番。
作者: 秦风汉月 时间: 2013-2-28 17:29
风城雪茄 发表于 2013-2-28 16:27
凑个兴致,有空到大理的朋友,不妨实地观光一番。
好的!有机会一定去!
欢迎光临 心云驛站 (http://station-of-heart.com/) |
Powered by Discuz! X2.5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