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云驛站
标题:
【香港】学佛正法初心
[打印本页]
作者:
李克勤居士
时间:
2013-4-7 15:32
标题:
【香港】学佛正法初心
【正法初心】
- 智光居士李克勤 -
观天下恒古至今,人
在
出生后,便不停学习。然而无论是学习任何的技能和知识,也总必须有恰当的程序和方法。就算是当今才高八斗的文豪,或是超凡入圣的智者,都必定曾经历过其牙牙学语之阶段。故只有完善的学习方法,才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之中,以消耗最短的精力和时间,令其学问达至最大的收获。如若把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所有课本全混在一起,然后让一个七岁的孩子自由地去学习,那纵然他是天才中的天才,在无师教授的情况下,恐怕穷毕生之精力,其成就也无法与一个行正规学习途径的常人所相比。
学佛者亦复如是,由于佛学之博大精深,由初机至深行约有八万四千法门,吾暂且不说经律论的三藏十二部,单说各宗门之教法,也入手不一,其学说也各异。因此,若然凭看书而自学者,无疑是缘木求鱼。故此,初学佛法者,必须先脚踏实地而由基础处彻底做好,正所谓「因正果自正,因圆果亦圆」。能致力在「因」地的修学功夫上,则其成就,自然是可以得到水到渠成之妙应矣。
故调整〔初心〕,乃是修佛入门之第一课。它是所有修持最重要的前行准备。不论是听闻、学习、诵读、思维、抄写、乃至讲解经论。或求法、观行、礼佛、供养等。又或是行各种不同的禅修,又在家中或参加外间之众法会者。均须具足正确的动机,此方能以各种不同的功德,回向至圆满成就佛果的福慧资粮。盖任何修行皆分为前行和正行及结行三部,三者皆清净方为圆满。比喻有人作恶业,以极大的嗔恶心(前行),杀死一只桌面上的苍蝇(正行),之后对这行为感到心境畅快(结行)。那么这个杀生的恶业,果报将十分严重,原因在结行时的感觉即变恶增上缘。同样在各类修行上能先具足为众生所发的慈悲心(前行)、作一切善巧方便之布施或无量法门之持行(正行)、复再将功德回向众生而生法喜(结行),那么这修行将迅速成就,此乃结行的善增上缘。
观现时世间很多初学佛的人,都容易忽略了发心的重要性。举例以素食来说,若因念〔众生形相虽有别,生命价值贵等同〕的慈悲心去持素者,这素食除属善行外,更是成就菩提的助缘。但若其素食为的是保持体态纤美、或望藉素食而望带来幸运、又或因素食而能沽名钓誉者。这类不净的动机则是污染了素食的本趣,甚至变成为贪嗔痴的养料。故此,终其一生之行持,最多不外是获得个世间的有漏福报而已。然而更可怕是其三毒的增上缘,将随之而令福报后反成为坠落之因也。故初心的不正素食者,究竟仍属于功深利浅而枉用心机矣。以上例子可见调整发愿的〔初心〕重要性。
〔初心〕者初次之发心也,尤记昔日随恩师多年,从首次闻法开始,不论说法、灌顶、同修等,上师均用大量的时间去教授弟子调整初次之发心。只要在坐中有一人为新的弟子,上师必定会从头再详细解释一次。若然连上师教授的第一课也没学好。那么在修行上就总是无法着力矣,只有学得个好高鹜远的态度,更不知把教法融入自心的重要性矣。在正式的传统佛教传法上,均以大小乘的发心作调整的准则。盖小乘发心:为解脱轮回之苦而发心修行和学习佛法。而大乘发心:为救渡一切有情欲成佛道固而修行和学习佛法。故在判别大小乘教法,并不是以修行的法门来区分,而是以动机来分别。
在未开始修行,便应先具足正确的发心,此也是一面考证学佛者心量的前行,也可以作为行者们努力调整心识的具体方向,故动机是任何修行的首要导航。动机若与修行不能配合时,那么将是无法达到理想的行持成果。现世间虽有不少学佛的途径,包括各类的佛学课程和各样的书籍及数据,还有不少的高僧大德可作依止。但对于一个动机不正的学佛者来说,那是绝对没有任何法益可言的。
各位不妨细心观察一下,可看出现时佛教界中不少怪现象:很多人亲近法师,或参加法会及佛学课程讲座,但目的并不是如佛陀般去亲身体会苦集灭道之实相,或修证那了生脱死之圆满法门,更莫谈会发起佛陀那种种善巧方便的慈悲心去普渡众生。然而当今之学佛者,有的是为了治病或求福;有的是借佛法来增加自己的学问修养;有的更是受孽障影响而愚昧不智地认为学法就是为求得神通;而有人则是以学佛作为一种日常嗜好来寄托或打发时间。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佛之目的,但整体的来看,这类不净的求法者与佛陀原有的教法本义,即有着很明显的分别,他们都是在求「入世间法」啊。
佛陀在世曾对众生所教授过〔自利利他〕法门,但这个〔利〕并非指在六道轮回内的福报乐果,反而是指彻底解脱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无尽痛苦的〔出世间法〕。若动机不正,所求不净,则如一个不净的器皿,纵然是佛陀亲自把甘露水注入其器皿内,也会因器皿的不净而污染了甘露水的本质。故此,学佛的人若不想虚废时日,就须先以调整发心作为修行根本。若根本上立足不稳,无论听多少佛法,亲近多少高僧大德,也无法能植下佛法种子,就像建于那浮沙上的宫殿,无论多么的华丽广大,最终亦难以久住。
在详述三士道发心的〔菩提道次第论〕中所提及的:「未学发心,先学反省」。即喻发〔初心〕的第一步是由深层反省开始,学习真实地面对自我。客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自己,时刻发问:「为了甚么学习佛法?」、「期望从佛法得到甚么?」、「是否愿意放下自我的一切,去学习佛法?」等,如在真实反省中没有不适的感觉,那么这个人已经十分圆满了;又或者他根本已经是没法可救矣。反之若感难受者,倒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,但不要太勉强地去呵责自己,也不需逃避或冷然漠视这种感觉,否则心灵中便会逐渐变得麻木,变成仿如走肉行尸的枯禅矣。
但每个人的错对价值观,皆由无始无明的过去中所熏染积集,要想在剎那间转变观念是属于非理性的。反省并非要与自己过不去,更不是强迫自己去改变现有一切。其实自我的反省,是抱着一种充满善意的理解与关怀去观察这个〔自心〕,从而达到清晰的透视出自己〔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想法〕。以上这点是有着十分的重要性。就比喻有人拿起镜子照向自己,但纵然看见镜中的倒影是清清楚楚,也不代表自己可变得漂亮动人,反而是看得清楚才使自己的缺点显露无遗。事物的好坏,每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去判断。比喻如有人在镜子上看着脸上七彩的浓妆艳抹,说不定会认为这是一种很个人喜好的风格,且还想再弄多一点在面上方更美。
故此,要判断自我的动机纯正与否,就不可用个人之想法去作观念的准则。又比喻以「乐观」和「悲观」这两种态度来说,世人往往视「乐观」为积极的人生态度,但却视「悲观」为消极的负面想法。但若问他明天会更好,还是明天会更坏,根本上是没有人可以知道。由此可见两种态度皆是一种主观想法,皆是建立在脱离事实的真相,它们找不到支持的立足点。就如甲乙二人困在一间燃烧着的屋子里,甲乐观地想着:不用担心,说不定下一刻便会有人来救我。人生太多的说不定了,我何需去担心,只要保持着快乐的心境,今朝有酒今朝醉,则船到桥头自然直。而乙则悲观的在想着:唉,这也是命,我做甚么都没有用,要来的始终还是要来唷。就算我能跑出了这间屋子,说不定又会给车子所撞死,到时死得更惨,还是烧死算了吧,至少还可以少跑几步而节省一点力气,这样做还比较化算。但是无论甲乙二人怎样想,屋子在燃烧这个事实,绝不会因为这两人的不同态度而改变。假如仍然漠视这个眼前的火焰,不论这两人的心态如何,结果将会是全无分别的。
我们必须以外在环境的客观实相,作为立体观察事物的本末基础,再配合达观的心识和了义的方法去取舍或调教本心的智慧。也比喻从镜子中找出了脸上的尘埃,再用以正确的方法去洗干净,使他回复本来庄严的清净。那么应该用甚么法则作为去取舍或调整心识动机的准则呢?记住,我们应要运用〔因明〕去考定正邪和辨别真假。惟可惜的是佛家〔因明学〕非初学者所容易研修,故我取〔因明〕的概念在此简单说一下。一般用以判别真假的准则可以分为几种考虑的方法。〔量〕即是计量之意,而〔现量〕就是由感官和对象〔所量〕接触时所产生的知识。简单点来说,现量就是无迷乱及不加入思维活动的直接的经验,但每个凡夫俗子都存我执,故本质上可说都是迷乱,所以无法以人的主观经验,去作调整发心的准则。而〔比量〕者就是在本义推考。但若没学过因明学的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行。试看汉地的教法历代至今,从来各宗教义上的分歧争辩,有那次是辩得清楚的。还不是各在自说自话,避重就轻地守着自宗见地。辩论两方如不遵从着严格的本义逻辑学理去建立自宗学说,又或以此作破立的依据,则根本上再辩上一百年也没用,它只会沦为意气之争,永远也不会找出一个真相。〔圣教量〕是指佛陀的一切教法或指诸位证者的论说。以圣教量去作调整发心的准则,可以说是最圆满的。
若然对圣教量的理解智慧不足,那么就暂时依归于四种辨别法,此四依即:第一是依法而不依人。第二是依了义经而不依未了义经。第三是依义而不依说。第四是依智而不依识。另外再取而求其次,调发心之准则者,在藏传佛教中也多数以大小乘的发心或者是以三士道的发心为准则,盖下士明业果,为人天乘;中士修出离心,为小乘;上士发菩提心,为大乘。倘若以四依条或大小乘发心作为准则,却止于〔理解〕的部份,则其仅具有面对自我的勇气及知道了大小乘的后有成就,并不代表把教法融入自心,有时甚至容易执着于经文上或名相上,结果于万法中兜转而对修行无半点帮助。就比如知道了自己患病,得到药方,还欠正式服用药物,因此未能达到治病的效果。
故吾于此略谈三士道的发心次第:要转化为正确的发心,必须有一定程序,并不是念一句为利众生愿成佛,即便自封大乘行者。如果没有真正的觉悟产生,或证得四空(身空、心空、性空、法空)的依义修行成就者,那么空谈利他,无疑是自欺欺人。所以必须通过正思维把教法融入自心。在正式论及实质调心的程序前,现先讲「菩提道次第」的重要观念。在三士道的修行上,并不存在上士道优于中士道,而中士道胜于下士道的一般判教观念。即是说并非以逐层否定的态度去大乘破小乘,以小乘破人天乘。反而应完全放下其他教派的判教观念,运用三士道去建立一种完整的修学体系。
虽然一直以来,各宗的历代祖师,都会在观念上很强调是诸法平等,但一落到了法门的实修上,却往往又无法脱离以自宗破他宗的习惯。无论是甚么原因也好,由此亦可见「菩提道次第」教法的珍贵殊胜。菩提道次第其中一点殊胜之处在于:以下士道修行去成就中士道,以中士道去成就上士道。所以修习菩提道次第者,对佛陀的一切大小乘之教法,应无一舍弃,亦不存在任何矛盾之处。次第妙处,如机器之齿轮环环相扣,第一轮动,其余各轮皆动。若有人真能体会此点,方能明白此法得力之处。初学者要调整发心,可能要较长的时间方能见效。但随着修学的纯熟后,教法融入心识,整个三士道的修行,便能成就在弹指之间。
在开始调整时,行者应先观察内心,是否具有强烈的贪欲和嗔恨及邪见浮现。如果有的,则先专注于呼吸一会儿,把意念逐渐转成无记业才再去转化心识,在传统上会修习一种九节呼吸法和配合一些观想。这种呼吸或观想并非有什么神秘力量,它只不过是借此来转化心识的方便门。故数息和观想只有学佛初基者常用。修行人若幻想着这种呼吸法能带来一些特殊的境界,那么反会把本来平静的心引发起贪欲的念头而弄巧反拙。
如果心里能达到较为平静时,那么就可以直接开始思维。但要理解思维与幻想的分别。〔思维〕是专注于一个有主题和有目的观念上,它是有一定的思维路向的,在本质上是完全理性的,绝对不是天马行空的神游又或是杂乱无章的忆想片断。而〔幻想〕则与前面所说的刚刚相反,因此如果发现思维的过程,其失去了应有专注力,那么这种飘忽不定的思维,便会逐渐沉沦入散乱之虚妄而容易颠倒矣。
不管修学如何纯熟,都应该由下士道的发心开始。因为三士道的发心并非三种不同的心量,而是一个整体的思维路线。第一步由思维「人身难得」开始,传统上是由十圆满八无暇这十八种人生难得因素去作思考。要知道人的诞生是没有任何自主性的,每一个人都是不由自主地来到这个世界上,我们根本没能力去选择诞生时的性别、家庭和父母、更不能选择身体或天资的一切。而死亡也一样没有征求过我们同意就突然来临。由此毫无自主的诞生开始直至死亡之前,我们所拥有的自由,可说甚为有限。或许有人会认为最少心灵应该是自主的,但试想只需要在你头上拷一下,你昏了过去,那时连思考的能力也会失去。由此可见我们拥有多少的自主性呢?但亦因为如此,我们所能暂时掌握的自由,可说是何等的珍贵。生命虽非绝对的自由,但却拥有着极大的潜能。只要善于运用,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。因此若能理解到这点,心中就自然会生起了珍惜的感觉,亦希望能开始好好的运用此生的机会,去作一些有意义的事。当有行者这种感觉生起后,便再转去作思维无常。
人身虽然难得,但却极容易失去,自古至今未见有不死之人。由此可知死亡终必定会来临,亦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,死亡来临时我们无法抗拒,亦无法知道死后将转生何道。世人皆怕谈论死亡,认为这是不吉祥之事。但思维「无常」,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行,可使心识产生有力的觉醒。世人每天都在为未来打算,但我们所渴望的事,未必一定会发生,可是死亡的降临却是绝对可以随时到来的。那么为何不对这必然要面对的事实作个准备呢?这部份观修好后,自然会产生一种对生命的反思。
要知道死亡并不代表着一切的终结,反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。其实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在顺从着一个本能:追求快乐,逃避痛苦。但要想真正达到离苦得乐,我们必须要知道引生苦与乐的原因。从因果法则而言,从善行者,引生极乐果报;从恶行者,引生轮回果报,这是必然的道理。于此应作猛烈的思维,从而引生决定性的信解。
以此信解力,观此生所作之善恶业力之多寡,便可知未来世之转生在:天、人、阿修罗之三业道,还是畜生、饿鬼、地狱之三恶道。只要在真实的反省时,每个人都可以发觉自己每天的善行少得可怜,而以贪嗔痴藉由身语意所作的恶业,可以说已经是堆积如山。如果把自己每个念头记下来,便可以知道善恶业力的比例。这时可以醒觉到自己的未来世中,将坠入三恶道轮回是必然的事。
到此可转入「三恶趣」观,即是逐一去思维地狱及畜生和饿鬼的苦痛。由于我们理解到自己的恶业的积集,自然随此业力转生于相应的恶道上,这是不由自主的。而之后的次第是观察:地狱的刀山油锅寒热苦、饿鬼的饥渴无食苦、畜生的相残互食鞭打负重杀害苦。要观三恶道苦,并非对自己精神自虐。这样做其中一个因素,是为了理解每个恶行所带来的后果,因为对果报的充份了解,自然会遏止恶行,而且因果相循是绝对真实的法则,三恶道的痛苦亦是确实不虚的事实。
观下三道苦果产生的恐惧感,是正常及必须的。然后再把这恐惧转化为对「皈依三宝」的信心。要想不坠三恶道,我们必须找寻能够救渡自己的对象。如患病者需找医生治疗一样,能够在六道轮回中救渡众生的惟有佛法僧三宝。故必需皈依三宝。然皈依三宝,并非说就在天堂登记而地狱除名。而是为了为追随三宝,先学习业果取舍的义理后实践修持,知苦断集而慕灭修道。能够做到这部份,便是达到了下士道发心的准则。简单而言就是:萌皈依心,修行业果取舍,以脱离三恶道,即为下士道的发心矣。然而继能:生出离心,修戒定慧,以愿脱离六道轮回,即为中士道的发心矣。若之后再能:发菩提心,修十善或六波罗密,成就佛果以救渡一切众生。为上士道的发心矣。
于汉地修学佛法的前贤最接近下士道的典范者,可说是〔袁了凡〕居士矣,世间流布其「了凡四训」一书亦十分普遍。袁了凡一生对佛之〔信〕,明善果之〔解〕,而渐次修学做到诸恶莫作而众善奉守之〔行〕,结果所愿皆成。属解行并重之士。其一生诵持「准提咒」合乎下士道的修皈依部份。惟惜了凡居士修行得力之处在其「行」而不在其「愿」。故亦为其修行最不足之处,因心恋尘俗,所发之心愿亦无非属尘世之科甲功名利禄子息等事。这样以利私己的心再行利他之善行,所得不外是世俗的福报。即以下士道而言尚未具足,故只能说接近而已,更无法转中士的行持矣。若说一切圆满者,惟有佛陀是也。修学佛法之人重要明辨是非,须知明辨是非者,与心生爱憎是两回事。前贤所行之诸善者,我们大可以随喜修学。然而其未善之处,我们亦应该思维清楚,避免犯上其相约之过错,这样才可掌握依法不依人的精神。
有点体会要奉告学佛者:若修学佛法已颇多或经教数年的人,然而观其心识中之贪嗔痴慢疑不见减轻者,这肯定他是在修行道上出了问题。盖因为佛法如同药物,而修行如同服用。无论如何,药物服进入了身体内,必有反应。如没有反应的,若不是药物的不对(非正法),就是服用的方法有问题(不正修)。如行者不能察觉佛法在自己身心上所显现的疗效,这时便应立即反思是否有误修的副作用。又或是心内有着极重的贪嗔痴慢疑之习气,固未能自觉。又或是有极重的业障,障碍了正确的觉受生起。要避免犯上这点,必须要经常以理性的观照力,反观自心动念及种种行为习气,并配合忏悔罪业及广集资粮的修行,此方能见到修学佛法的受用。
现时世间的学佛者已变了很多,很多人随着学佛时间越长,对学习佛法的心反而变得更淡。其好像甚么都懂了,早已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,吾实在为他们难过,真是学得越久越迷糊。劝请他们作最深心反省修学,可有顿觉茫然之感?修行路上为何总是空费岁月?其实还不是因为最初之发心不正乎?若以贪吝的动机来求法修佛者、希望在修行路上可以取巧者、抱着急功近利之心者,一切之修持均属白费矣。故行者必须先清楚修学次第,能习各次第的觉受生起后,复而再进修各大密乘。而修密乘前,复必须先修满四伽行去忏罪集资,一般修过十万遍者,便得罪障消除的吉祥梦兆连连生起。然后方可去修习四部密法。这样的行持,快而且稳定,修一点,便能受用一点矣。
只可惜人总是贪心的,经常想一步登天。以为密宗的法门可以即身成佛,便可以本少利大。灌个顶便以为得到高人传功故而法力大增,真是断人慧命。有些人更把密法来当气功来炼,更完全不知道佛法是甚么回事。修密法理论上是可以即身成佛,但不见得人人可以达到如此境地。就如世间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富翁,但事实上,又有多少人可以一夜致富呢?很多问题其实不用引经据典,或谈及甚么高深义理。凡事返回一个最基础的层面去讨论,可能发觉问题实在简单得很。只要大家能够把《菩提道次第》的下士道修好,在〔初心〕方面真能建立起正见,即便能生起大智慧矣。
谈及密宗,心生感慨,最近的十几年间,很多喇嘛出国传法,亦有很多中国人去扮上师传法。以表面上来看好像到处都是上师,有着一种密法大盛的样子。其实这是一种错觉,暂且不谈论那些真那些假。纵然是真的传承上师,亦不见得能使多少人学习到金刚乘的精义。很多人会发觉密宗传法,好像总是在给弟子灌顶。去参加了灌顶,呆一会儿便可以完成了。其实这种观念大错特错。一般上师可接受结缘,即「随许灌顶」。但就算是受了「随许灌顶」,也即是与灌顶的上师成为师徒关系,但未正式认知导师的德行是否具足,一位真正的上师应具十种德行,而最基本亦能持戒,其依止方能受益。但若只靠依止师徒关系而不实修者,根本就不算是清净,况且也不是正法。
密续的四部传法,上师对弟子的要求,是十分的严格。现很多人以为摸摸顶就叫灌顶,全不知真正的灌顶是要师徒双方配合的,并不是只有上师给你灌顶,你甚么也不懂便算得了灌顶。真的不知现在是甚么年代,连一些完全不懂密法的汉地佛教团体,辨法会也名为甘露灌顶法会,把别人的头弄湿了一点,便当是灌顶,这真不知算不算是冒名顶替。要知道修密法的人,本身有很高的要求,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乱来的。很多外行人以为西藏人学佛修行,都是修密宗。这是一种误解,其实西藏僧侣学习佛法时,往往完全未受过灌顶,日常中只会念诵百字明,要直至完成善知识学位,即佛学博士位,方再进入上密院修习密法。这时可能已过五十岁矣,这并不是我在说笑,有些人甚至终身只是修习显教法门亦有之。由此可知纵然在西藏亦不是人人可以修习密法。现在外国修习藏传佛法的,差不多都是修密的,完全没有根底,能不走火入魔的,已算幸运矣。
再谈谈甚么人才有资格修习密法吧。这里有个很根本的要求,就是需具足有菩提心的佛子。金刚乘是大乘佛法,必定要具足大乘发心方能受持。即具有把一切众生尽度至解脱境的责任完全承担于自己肩上之勇气。为利益众生故,行者必须迅速成就佛道,方能救渡无量众生。所以要修行即身成佛的金刚乘。要能以这样的动机去发心,方是真正密乘的根器。而发心不是念念四无量心便算,还须确定自己是否真有这样的心量,是否证得菩提心的觉受,由微分以至全证。若无这样的发心便修习密法,恐怕未成佛道已先入魔境矣。密乘的「密」,并不是有好东西自己藏起来不给别人好处的「秘密」,而是不想众生不如法修行而自损。所以今天有这样的密法大盛,并不是好事。
其实,是很多僧侣为了在末法时期利益众生,会结下一点善缘。就像把甘露水洒在放生的动物身上,及对动物诵咒加持,这并不是期望能为对方眼前的利益给予甚么,或理解这种放生行为的目的。这只是一种是由慈悲所衍生的方便门而已,但其代价,往往是由灌顶者来承受破三昧耶戒而污染教法的业果,所以导致当代很多修行甚高的上师突然地往生。要知一位给予灌顶的上师,亦必须要观察其弟子是否具足受法条件,若不如法而给灌顶者,则上师亦属有遗佛法之戒律,若弟子根器不合,则亦属是难有成就,甚至转种恶因。所以很多上师给弟子灌顶后,往往会大病一场,很多时更会出现折寿的现象。所以,现代人以这样的无明态度去学习密乘,是很容易弄至自他两损啊。
时下世人对密宗的〔双修相〕佛像产生了很多的误解,可憾的有些连新进的喇嘛也解说不清,甚至误传本义,更坎坷是被邪人或假上师所利用,诱骗妄贪法益快捷方式的无知女性。因此世人对密宗产生了无限恐惧和惴测,于元朝时亦因此而险遭灭教。此误解若然继续下去,实谓如同出佛身血无异。其实密宗的佛尊多存三相:一是寂静庄严相,二是忿怒降服相,三是本尊佛母之双修相。三相之本义是为了对应众生之根器而显现的摄受方便门,就单以〔双身佛相〕的示现,从显义上来说,是为了修无余洹盘之行者去体证一念不起,其中包括:不生爱染、不起嗔憎、不入颠倒。而密义上对承愿归来的行者作:中阴往生、迁识破洼、遮贻转世等法起摄引作用。更有为普渡众生的胜义说和格义说,而事实上双身佛不外是以〔所触为法〕的理念,作悲智双运或法慧双修的方便示相罢了。唯本人并不提倡双身法之修习和传承,故概略说之,不足处恳请另觅大德赐正。
今日我将显密圆通的正法初心要旨,作为向大家言语之相赠,实非对各位昔日功夫之低估或否定,而是为
大家
再一次编辑过往所学而复语重深长。亦希望各位能在
未來
闭关的前行中,亲身去体证这个修行的〔初心〕。相信大家必定会到一个全新的理念而达显密圆融。不再是那个知易行难或是行久而淡忘之口头禅〔心〕矣。若然各位能修得这个正法〔初心〕的大圆满时,即心量达到:不见对错,只见因果;不见形相,只见佛性;不见神魔,只见众生;不见善恶,只见因缘;不见敌友,只见业感;不见得失,只见法喜。则
相信各位已望见家乡矣。
若蒙各位他日能舍宝座金身,一同去广度众生,摄引有缘,并以功德,回向三界,普令佛日增辉,同沾法喜,则吾愿了矣。
谨愿各位:以入世身、 修出世法。上求菩提、 下化众生。福慧双收、显密圆融。
作者:
艳霞
时间:
2013-4-28 22:00
l 有空从头看 经常来学习 谢谢居士
作者:
月满西楼
时间:
2013-5-31 22:29
学习受教了,问好居士
欢迎光临 心云驛站 (http://station-of-heart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X2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