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鸥唱晚《无题》诗赏析 云高天近暮,向晚怅思深。风叩门环响,疑归梦里人。 乍见海鸥此绝,立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颤。这种震颤不同于岳飞的满江红,慷慨激昂、气势恢弘;而是被一种发自于灵魂深处的,难以抑制的强烈思念之情绵绵浸染。它不似火山喷发般的直观和爆烈,只象一汪默默涌动的清泉,在无声中对其流经的岩石,进行一种永无休止的执着而深刻的磨砺。 人们常说,“大爱无形”,其实不然。如果说在一个不善表达的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里,因不易捕捉到心灵悸动的瞬间,而让常人难以感知其爱之深、思之切的话,那么,在一位诗人的笔下,则完全可以把心灵霎那间的感觉,用具有灵性的文字,经过自然而巧妙的组合,直观地传递给读者。它不是一幅定格的画面,而是一节动态的短片,通过一连串平淡画面的有效衔接,引起观众从视觉到心灵的震撼。而这部短片的导演,却不是作者本人,而是来自于作者目力难及只有思绪可追的远方。 “云高天近暮”。初读起句,会让人感觉“云高”和“天近暮”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,在语法上也不存在递进、因果之类的关系,实属互不关联的并列组合。但是,如果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,便可以深切体会到“云高”二字的精准之处。作者的住宅在一片楼区之中,无论身处家院何处,都有坐井观天之感,目力所及,也只能是倒立的锥形区域。想在这里东望日升、西观日落则绝无可能。因此,想从天象上观察是否时近黄昏,仰望高天云朵亮度、色度的变化则是唯一的选择。“云高天近暮”,寥寥视觉感受的五个字,却因有了一“高”一“近”的修饰而给予读者更多联想:一个孤独的男人,独坐窗前,漫无目的地凝视高天,任浮云在视线中缓缓飘过,从午后直到黄昏。在这未暖仍寒的北方初春,在一片冰冷的钢筋、水泥组成的死灰之中,唯有天上的流云能引起他心潮的激荡。因为,那浮云是从远方而来,又向更远的方向遥迢而去,就像门前匆匆的过客一样,不曾为他做过片刻的停留。而他,是多么渴望能有那么一串熟悉的脚步声在门前戛然而止啊! “向晚怅思深”。次句紧承起句的“天近暮”。作者独坐窗前,眼见着天上的云朵由亮变灰,由灰到暗,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。一天的时间就这样在呆滞地凝视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。对于时间的流逝,作者是既盼又怕,心情十分矛盾。盼的是,时间过得越快,心仪的伴侣归期也就越近;怕的是,天黑了,自己又要自己独守已成植物人的老婆了。这样的独守曾足足伴随他十年,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位有情有义、贤淑明理的伴侣,但是由于伴侣同样上有老、下有小,不得不经常返回江南探望。于是,痛苦的分离和不尽的思念就一次次在无奈地守望中重演。十年的孤独寂寞容易忍受,因为那早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,心理上也基本适应了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。然而,自从有了她,尘封多年的情感闸门突然被开启,干涸的心田如遇春雨,激情陡然肆意滋长,生活又重新恢复了久别的温馨与甜美。而这时分手后的孤独与惆怅、凄凉与相思则与那十年完全不同,那种痛彻肺腑的折磨是常人难以体会的。因此,“向晚怅思深”非常准确地反映出作者这种复杂无奈的、饱受煎熬的心境,“深”字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。 “风叩门环响,疑归梦里人”。北方的初春正是风沙频扰的季节,尤其是早晚时间段,寒风尤烈。寂静的夜色中,陷入极度孤苦和思念的作者忽然听到门环被叩响的声音,心理悚然一惊:莫非真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不告而归?但又一细听,并没有接下来的惊喜;而又一细想,这本是自己早已习惯的风声,只因过度思念远方的人儿,才一厢情愿地以为是她回来了啊! 全诗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,也没有生僻的事典、词句,更没有尽情抒发自己经受的相思之苦,而是通过简单的寻常景物的白描,衬托出自己幽情之深。最后一句“疑归梦里人”,则将自己深刻热列的感情蕴含在浅易的诗句之中,将全诗推向高潮而结尾,却让读者犹沉浸其中,不能自拔。 |